一、跌倒與碰撞
幼兒天性好動,對於環境充滿好奇,經常東奔西跑、爬上爬下。然而,由於他們的平衡感尚未完全發展,行走步伐不穩,容易因為稍微的障礙物或地面濕滑而跌倒。此外,家中各種家具或是桌角、門框,也可能成為幼兒碰撞受傷的危險因素。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方法,以降低跌倒與碰撞的風險。
預防跌倒與碰撞的方法
1. 固定家具與保護尖角
幼兒在家中跑動時,容易撞到桌角、櫃角等硬物,因此建議:
- 使用防撞條包覆家具的銳角。
- 將不穩固的家具(如櫃子、書架)固定在牆上,防止倒塌。
2. 使用防滑設施
地面過於光滑容易讓幼兒滑倒,特別是在浴室或客廳等常活動的區域,可以採取以下措施:
- 鋪設防滑墊,提供更好的抓地力。
- 浴室使用防滑貼,減少地面濕滑的風險。
- 避免讓幼兒穿著過大的襪子或鞋子,以免滑倒。
3. 指導幼兒安全行動
培養幼兒正確的行走與活動習慣,能有效降低意外發生:
- 提醒幼兒不要在家中奔跑或跳躍。
- 教導幼兒上下樓梯時要扶好欄杆,避免踩空。
- 在幼兒活動區域保持地面整潔,移除可能絆倒的障礙物。
預防措施對照表
可能風險 | 預防措施 |
---|---|
撞到家具尖角 | 使用防撞條包覆家具銳角 |
地板濕滑導致跌倒 | 鋪設防滑墊,浴室使用防滑貼 |
樓梯踩空或摔落 | 教導幼兒扶好欄杆,上下樓梯慢慢移動 |
奔跑時被絆倒 | 保持室內環境整潔,移除障礙物 |
跌倒與碰撞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最常見的意外之一,但只要家長提前做好安全措施,就能有效降低幼兒受傷的機率。
二、燙傷與燒傷
幼兒的皮膚嬌嫩,較成人更容易因接觸高溫物品而受傷。燙傷與燒傷是家中常見的意外,可能來自熱水、熱湯、電器或爐火,因此家長需要格外留意,確保環境安全。
常見燙傷與燒傷來源
來源 | 可能發生的情境 |
---|---|
熱水 | 浴室熱水溫度過高、寶寶碰翻熱水壺 |
熱湯 | 寶寶拉扯桌巾導致熱湯灑落、餐桌邊緣熱食被觸摸 |
電器 | 寶寶接觸電鍋、熨斗、電暖器等高溫電器 |
爐火 | 幼兒誤觸瓦斯爐、電磁爐等設備 |
如何預防幼兒燙傷?
為了避免幼兒因燙傷受傷,家長可以從以下幾點加強防護:
1. 避免幼兒接觸熱水與熱湯
- 避免在幼兒附近擺放熱水壺、熱湯等高溫液體。
- 飲用熱水時,應先測試水溫,確保適合再給孩子飲用。
- 泡澡時先放冷水再加熱水,並以手試溫確保水溫適中。
2. 妥善放置電器設備
- 電鍋、熱水壺應遠離桌緣並放置在幼兒拿不到的地方。
- 使用熨斗、吹風機等高溫電器後,立即收好,避免孩童觸碰。
- 避免讓孩子接觸正在運作的電暖器,以免燙傷。
3. 確保爐火安全
- 使用爐台時,務必確認幼兒不在附近,以防意外碰觸。
- 使用後關閉瓦斯,並擺放瓦斯爐安全護欄,避免幼兒誤觸。
如果幼兒不慎燙傷,該怎麼辦?
萬一孩子發生燙傷,記住「沖、脫、泡、蓋、送」五大處理步驟:
- 沖: 以冷水沖洗燙傷部位,減少熱能繼續傷害皮膚。
- 脫: 輕柔脫去被熱液沾濕的衣物,避免繼續灼傷皮膚。
- 泡: 若燙傷範圍較大,可將受傷部位泡入冷水中降溫。
- 蓋: 使用乾淨的紗布或布料輕輕覆蓋傷口,防止感染。
- 送: 趕快帶孩子就醫,避免延誤治療。
燙傷是幼兒常見的家庭意外之一,但透過妥善預防與正確處理,可以大幅降低傷害的風險。家長應隨時保持警覺,確保孩子的安全。
三、異物吞食與噎塞
幼兒對於世界充滿好奇,經常會透過嘴巴來探索,因此很容易將物品放入口中,導致吞食異物或發生噎塞的危險。這類意外可能發生在進食時或是接觸到小型物品時,家長應特別留意。
常見吞食與噎塞危險物
類別 | 範例 |
---|---|
食物 | 堅果、葡萄、爆米花、果凍、熱狗、軟糖 |
小型物品 | 鈕扣、硬幣、彈珠、小積木、電池 |
文具與小配件 | 筆帽、耳環、小螺絲、氣球碎片 |
如何預防異物吞食與噎塞
選擇適合年齡的玩具
應避免提供小型或易碎的玩具,選購時可確認包裝上的年齡標示,選擇適合幼兒使用、不易拆解或含有小零件的玩具。
注意食物的大小與質地
幼兒的吞嚥與咀嚼能力尚未成熟,應避免提供過於堅硬、圓滑或黏稠的食物,例如整顆葡萄或堅果,可將水果切小、熱狗切片,以降低噎塞的風險。
養成良好進食習慣
- 讓幼兒坐好再進食,避免邊玩邊吃。
- 教導幼兒細嚼慢嚥,不要塞滿嘴巴再吞嚥。
- 避免進食時大笑、跑動,以降低噎食風險。
確保周遭環境安全
家長應定期檢查幼兒活動範圍內是否有小型物品掉落,例如硬幣、鈕扣或玩具小零件,並將危險物品存放在幼兒無法觸及的地方。
若幼兒發生噎塞該怎麼辦?
當幼兒噎住時,若仍能發出聲音或咳嗽,應鼓勵其持續咳嗽,讓異物排出;但若幼兒無法發聲、臉色發紫,則可能完全堵住氣道,需立即施行哈姆立克急救法並撥打急救電話尋求專業協助。
四、溺水意外
即使是小量的水,也可能導致幼兒溺水。因此,家長應特別留意家中與戶外的水源,並加強防護措施,以確保幼兒安全。
幼兒溺水的常見風險環境
許多家長可能以為只有游泳池或大水域才需要擔心溺水風險,但事實上,少量的水就足以讓幼兒陷入危險。以下是幾個常見的溺水風險環境:
環境 | 原因 |
---|---|
浴缸 | 幼兒可能在無人看管時滑倒,導致臉部泡在水中。 |
水桶或臉盆 | 即使只是少量的水,幼兒頭部掉入其中仍可能溺水。 |
魚缸或水族箱 | 幼兒可能因好奇而將頭探入,增加溺水風險。 |
公園池塘或噴水池 | 幼兒可能因不穩站立或失去平衡而跌入。 |
預防幼兒溺水的方法
為了防止幼兒發生溺水意外,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安全措施:
1. 隨時保持監督
無論水深多少,家長都應確保幼兒隨時在視線範圍內,尤其是在洗澡或接觸水源時,絕不能讓幼兒單獨留在浴室或水域附近。
2. 移除家中潛在水源
使用後的水桶、盆子應及時清空,馬桶蓋應關閉,浴缸內不應存放積水,以降低幼兒溺水的可能性。
3. 設置適當的防護
對於家中有魚缸或水族箱的家庭,可使用防護蓋。在戶外,如住家附近有池塘或水池,可設置護欄或蓋板,防止幼兒靠近。
4. 教導幼兒遠離危險水域
雖然幼兒理解能力有限,仍應盡早讓他們認識水的危險性,告訴他們不能單獨靠近或觸碰水源。
家長應有正確的應變能力
除了預防,家長也應學習基本的急救技能,例如心肺復甦術(CPR),以備不時之需。一旦發現幼兒跌入水中,應立即將其救起,並根據情況進行急救處理或送醫。
五、中毒與藥物誤食
幼兒對於周遭環境充滿好奇,喜歡用嘴巴探索世界,因此容易發生中毒或誤食藥物的情況。家庭中常見的中毒來源包括清潔劑、藥物及有毒植物,家長需要多加注意,妥善存放這些物品,避免發生意外。
清潔劑中毒
洗衣精、漂白水、潔廁劑等家庭清潔用品,可能含有強酸或強鹼,若誤食或接觸皮膚,會造成灼傷或中毒。這些物品應存放在兒童無法觸及的高處或上鎖的櫃子內,並確保使用後瓶蓋緊閉。
藥物誤食
許多藥物對幼兒來說具有毒性,即使是成人常用的感冒藥或止痛藥,也可能對幼兒造成嚴重影響。以下是幾種常見危險藥品及其潛在風險:
藥品類型 | 潛在風險 |
---|---|
止痛藥(如普拿疼、布洛芬) | 可能導致肝損傷或胃出血 |
退燒藥 | 過量可能引發昏迷或器官損害 |
成人感冒藥 | 內含成分可能導致心跳異常或神經系統影響 |
處方藥(如降血壓藥、抗憂鬱藥) | 可能造成低血壓、意識不清或其他嚴重副作用 |
有毒植物
某些觀賞植物雖然美觀,卻可能對幼兒造成傷害。例如萬年青、夾竹桃、滴水觀音等植物含有毒性成分,誤食可能導致口腔灼熱、嘔吐或更嚴重的中毒症狀。因此,家中擺放植物時需注意選擇無毒品種,並教育孩子不能隨意摘取植物放入口中。
預防措施
安全存放
- 將清潔劑、藥物放置於兒童無法觸及的高處,或使用安全鎖保管。
- 不要將藥物裝入糖果罐,以免幼兒誤以為是零食。
- 用過的清潔用品要立即收好,避免遺留在幼兒可取得的地方。
教育幼兒
- 告訴孩子不可隨意將不認識的物品放入口中。
- 讓幼兒認識藥物與清潔用品的危險性,避免接觸。
- 示範如何安全使用日常用品,例如洗手液只能用來洗手,不可喝下去。
應變措施
- 如果發生誤食,立即撥打毒物諮詢中心或帶孩子就醫,不要自行催吐,以免造成更大傷害。
- 記下誤食物品的名稱與成分,提供給醫護人員參考。
- 若清潔劑濺入眼睛,請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,並就醫檢查。
透過妥善存放危險物品與教育幼兒,我們可以大幅降低中毒或藥物誤食的風險,為孩子打造更安全的成長環境。